找不到工作踹母亲,谁来拯救被“中国式教育”毁掉的孩子
请用微信扫一扫
90后男孩小力(化名)从小成绩优异,班里排名从来都是数一数二的,大学轻松考上了一本,读的是当下热门的金融专业,可以说是学霸无疑了。
但就是这个让人羡慕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在毕业找工作时却栽了跟头,漂亮的简历为他争取到不少面试的机会,但奇怪的是,每到这一关他就被无情地刷了下来。他又转而去考公务员,笔试成绩排名第一,可经过面试就变成了垫底。
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小力丧失了信心,于是每天沉迷网络,在家一待就是两年。
着急的母亲每天在他耳边念叨着快去找工作,终于有一天,忍无可忍的小力爆发了,一脚踹开了他的母亲,“我现在所有的结果都是你造成的!你只让我学习,不让我交朋友……你再看看你自己,和谁的关系处理得好?”
听了这些话,小力的母亲也非常委屈,为了给小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,他们一家特地从外地来到宁波市里租房住,阻挠小力与其他孩子一起玩,也是怕影响他的成绩。至于自己,的确与小力的爸爸不太说话,与身边的亲戚关系也不好,经常吵架,但这与小力有什么关系呢?
她到现在都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,她说,“我的儿子明明很优秀,一定是用工单位里没有熟人,有人介绍就一定没问题了。”
高分低能的孩子悲剧了谁?
因为高分低能而出现的悲剧在以前并不是没有。比如"神童"魏永康,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,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,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,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,硕博连读……然而,2003年7月,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,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,就被学校劝退了。2015年,留美女博士后被遣返,被指情商低不会社交被排斥患精神病。
高分低能的几个原因
有的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学习挺好,但是参加工作后能力不强,人们往往把这样的学生称为高分低能。高分低能的学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,那么,造成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?有以下几种:
1、在学校,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仍然占着主导地位,授课时,老师起主导作用,学生只是处于“听”的地位,是被动的接受者。对老师的过分依赖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、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得不到充分的挖掘与培养。长此以往,就培养出了高分低能的学生。所以,学校应该改革课堂教学,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未主动的探究式学习。
2、在高考的压力下,学生和家长很早就确定了为分数而学习的思想。有的家长就直接和孩子说:“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,考高分,其他的一切你都不用管。”这样一来,学生完全是为了分数而学习,而不是为了体验学习的快乐而学习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根本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,也无心去独立思考点什么和动手做点什么。所以,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让孩子知道,学习是他自身成长的需要,而不是考高分的需要,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。
3、在一个家庭中,爸爸往往承担了挣钱养家的责任,而照顾孩子就成了妈妈甚至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事情,孩子缺少与父亲的沟通,无法习得男性身上独立、自信、坚韧、敢于冒险等良好品质,这些,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形成都会有一定的影响。所以,在家庭中,爸爸参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,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是很重要的,这方面,也要引起年轻的家长们的足够重视。
你不舍得教育孩子,总有社会替你狠狠教训他
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,家长们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,衣食住行全部包办。从小时候学什么兴趣班,大学填什么专业,甚至毕业以后进什么单位工作,全都安排好了。父母不能为孩子包办一辈子,我们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,传统的好行业好工作,在未来没人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。
家长从小把孩子养成没主见不独立的性格,其实害了孩子!
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,从家长的出发点来看是好的。以前的生活条件和现在相比有很大的差别,再加上家里兄弟姐妹又多,不管是在教育还是在其他方面,都不会有很大的满足。所以现在的家长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好像看到了重生的希望,把自己以前想做却因为条件的限制而没有做的事情,都一股脑的推到了孩子的身上。
孩子在小的时候可能不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弹,顶多用哭闹来表示自己的不满,家长一使用暴力威吓手段,孩子就不敢再抗议了。但是等他们渐渐长大,尤其是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以后,这种迫使孩子听从自己安排的手段就不凑效了。
孩子大了,会有自己的想法,他们希望有些事情能够自己做决定,而不是依靠父母替自己拿主意,更不想做父母的“应声宝宝”。有些事情他们想大胆尝试的时候,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和支持,而不是讽刺和挖苦,甚至是直接性的否定,然后再加上一些家长自以为是对孩子好的“金玉良言”,让孩子本来就不满于家长安排的心更是崩到了顶点。